贫困生直播打赏一掷千金的“病”根在哪?
近日,一则“贫困生贷款十几万打赏女主播,父母在家吃低保”的新闻被媒体曝光。哈尔滨一所大学的学生谢某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富二代,通过校园贷借十几万给女主播打赏,甚至为女主播买燕窝,而其父母每月靠政府救济450元生活,家庭十分贫困。此事一经报道迅即引发舆论关注,仅@新浪娱乐一条相关微博评论就达13000余条。直播打赏引发的社会问题再次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打赏主播意图获得存在感
直播平台火热以来,疯狂打赏女主播的事件屡见不鲜。此次事件中,家庭贫困学生却伪成装富二代,借贷十几万打赏女主播的行为令很多网民愤慨“病的不轻”,这种心理病态形成的原因正是在直播中获得的存在感。在直播平台上,没有人知道其背后究竟是寒门还是豪门,主播们只通过打赏数额来判断其是不是富家子,选择对待其的态度,直播的互动性和虚拟性让人产生错觉,寒门“贵”子成为阿Q精神在网络时代的一种真实展示。
在直播平台上,人们可以“逃离”现实生活的贫困,极大地满足现实中未被满足的虚荣心。只要肯出钱,就可以听到欢呼和吹捧,会备受主播青睐,在万人瞩目下和主播互动。有打赏的网民称,这种感觉是他人感受不到的,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无法被满足的。在线互动直播激发了一些人心中的欲望,虚荣心获得极大的满足。
主播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规范
据媒体报道,被打赏女主播并不知道谢某的真实身份,因而警方问询女主播后也未立案,没发现违法犯罪迹象。律师曹彧认为,粉丝给主播打赏,从法律上来说可看作一种赠与行为。很多网民也认为,打赏非强制,而是一种精神消费。不过,也有人质疑网络直播主播这一职业存在的意义,对其社会价值特别是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示不满,认为主播这种职业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好吃懒做,不知奋进,虚荣且失去自我。
一些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女主播满足了很多年轻男性的幻想,或用姿色,或用才艺表演,求赞、求礼物诱导男用户打赏,通过亲昵互动满足打赏用户的心理需求。一些主播通过各种方式索要礼物,力捧送豪礼的粉丝,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学生来说,受诱惑的可能性更大。这种“精神满足”就像罂粟一样,让人上瘾。媒体人然玉指出,由女主播诱导男用户打赏是一种即高明又残忍的商业模式,它通过货币化的精神胜利快餐将人性的弱点、性格的缺陷无限放大。
2016年11月4日,国家网信办发布《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》以法律规范直播行业。规定施行以来,大量没有许可资质的平台被取缔,各直播平台也相应出台了《主播管理条例》规范主播行为。直播平台涉及色情、暴力、赌博等内容得到有力整治。舆论在叫好的同时认为,光靠政府规范还不够,还需要提升主播这个职业的整体职业素养。
直播打赏行为有待规范
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,自2017年1月以来,与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相关的新闻报道有390篇;与为打赏主播而进行盗窃相关的新闻报道有7680篇;与通过借贷手段打赏主播相关的新闻报道有1743篇;与诈骗行为打赏主播相关的新闻报道有11252篇。
一些网民以违法犯罪手段获取钱财打赏主播,是扭曲价值观的体现,舆论呼吁应规范直播平台的打赏行为。直播平台主要依靠观众打赏提成,打赏主播的礼物由商家自主定价。疯狂打赏的背后是直播行业的盈利模式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表示,直播不能“向钱而生”,直播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,一系列配套的管理细则也应及时跟进,要遵循社会公德,传播积极、健康、主流的内容。